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福珍专访 > 寿山石 ▕ “福州工,天下石" 第二期:柯典斌专访
寿山石 ▕ “福州工,天下石" 第二期:柯典斌专访


2017-10-11 小平同学 福珍坊

“你看他,欢欢喜喜,谁看了会不喜欢。”


      说到弥勒佛,常人第一印象就是大肚弥勒,欢欢喜喜,满脸笑容不知忧愁是何物,“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而接下来我们采访的这位手艺人柯典斌老师,在业内由其以雕弥佛出名。相传弥勒佛的前身是布袋和尚。布袋是五代梁时著名僧人,世传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深得民间喜爱,又因为布袋和尚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

“你看他,欢欢喜喜,谁看了会不喜欢。”柯老师说着展示他手中的一件弥勒雕刻作品,弥勒盘坐着,面目祥和,体态敦厚,右手伏膝,右手抱一童子,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体态及容颜的特点,衣服上的纹饰则运用较为细腻的线条,刀刀清晰,密而不乱,正所谓“运刀如运笔”。整件作品线条简洁洗练,雕刻浑圆而不失灵动,线条非常之流畅,气韵生动。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佛教文化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佛教教徒遍布全球每个角落,许多人信教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痛苦和负担,这些深陷人间疾苦的肉体凡胎渴望着找到精神支撑,自然而然,具有人情味的欢喜弥勒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典型佛教人物形象。




“简单的事,重复做。”

自入行起,柯典斌的雕刻生涯也经历了将近三十个年头。柯典斌认为雕刻步骤中最主要的是相石,相石是雕刻的基础。相石就是雕刻艺人要依据石头的外观形态,从而在脑中形成如何运用雕刻技法将石头物像的过程。当石头色彩单一时,相石也单一;当色彩斑斓时,相石就深了一步,因为存在取俏问题;如果石头色彩斑斓,还有杂质、裂格等瑕疵时,那相石就更深了,因为除取俏外,还要懂得如何化解瑕疵。圆雕对于相石的要求就相应更高一些,圆雕作品要是立体的、三维的、多角度可以欣赏的,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业内有这个说法,不成功的圆雕的艺人的作品是只能看一两个面的,从其他面看过去作品就变成“四不像”了。

“成功就一个原则,简单的事,重复做,比别人多付出,你的机会就来了,做石雕这一块你要耐得住寂寞,毕竟很枯燥,通常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是比较孤独的。雕刻师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往往要考察作品题材所处的年代和环境,结合情景,才能够创作出符合年代感有气质的作品。柯典斌的圆雕作品多取自传统题材,比如弥勒、罗汉、老翁等等,从事传统题材创作时,造型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生动、严谨、传神、充满个性魅力,做到这些,就必须向前辈“取经”,柯典斌说,早期他学雕刻的时候,也不知道去哪里拜师学艺,听别人说隔壁村有些老师傅很擅长雕刻,但是不收徒,自己的作品也不轻易展示,都是要拿布遮掩的,为了学艺,柯典斌只能抓紧每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偷偷观察,暗记于心。一些艺人完完全全得临摹别人的作品,常常只能达到依葫芦画瓢的效果,练就积累扎实的基本功,多看多想多做,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灵魂、有魅力的作品。







对于批判

对于批评,柯老师认为,它不是简单的对创作者的否定,是一种思考与辩论。“毕竟人无完人嘛,那你做出来的作品也不可能每一个都很完美的,那就评判的时候最好你能说出这个作品好的地方在哪里,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在哪里,那这个才是对雕刻师最好的评判。” 这个行业,很多人对于批评之类的言语总是三缄其口,避之不及,怕锋利的言语不小心刺到了某些心灵脆弱的同行或者好友,从而损伤来之不易的人脉资源。人的劣根性在于,潜意识内有一把漏斗,过滤坏的不中听的话从而留下好听的话。乾隆宠信大奸臣和珅二十余年,这与和珅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不无关系,和珅不但从小就学习模仿乾隆写字做诗的风格,培养和乾隆几乎完全一样的兴趣爱好,而且对乾隆需要什么,完全清楚明白。有个记载说,乾隆哪怕轻轻咳一声,和珅立刻就会把痰盂给他递到嘴边。皇帝都难以抵抗会逢源之人何况布衣平民?然而逃避错误,无视别人的劝诫酿成的苦果终究要自己吞。正是因为柯老师虚怀若谷,为人谦卑,才赚得一身好技艺和好名声,“要说最欣赏自己哪点,可能是自己比较有危机感吧,经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要努力啊,不努力就会被后辈拍在沙滩上”。








对于创新

“创新是肯定是要创新的,只是这条路并没有那么好走”。提到创新和继承这个传统的命题的时候,柯老师沉思之后,给出了这个答案。关于老工艺如何创新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讨,寿山石雕刻真正的发展史是从明清开始,在那个手工艺行业熠熠生辉的年代,经过林清卿、杨玉璇等一代代前人的不懈努力,形成现如今成熟多样的雕刻技法和丰富的题材。但随着行业行情遇冷,在发展中由于受观念、人才、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这一行面临着传承困境。“要创新,可以啊,但是创新的题材灵感从哪里来,最终还是从书籍实践里来。”柯老师坦言,闲暇时间也会别出心裁雕一些题材不那么大众的作品,比如残败的花骨朵、做鬼脸的绿松石佛雕像,他时常能保持强盛的创作精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令人佩服的。“这些薄意作品也是你的?”他点头。这件薄意作品,刀工洗练概括,落刀准确,风格飘逸,画面层叠,意境纵深。“做圆雕做了十几年,有时候做麻木了,也想换换心情,所以薄意这块也有涉猎。”或许是天赋异禀,也或许是雕刻技法之间有共同点,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任何本领的习成背后都是无数汗水的叠加。



个人简介

柯典斌,1972年出生于象园木雕世家,从艺二十多年。1991年进入国峰工艺品公司得到王铨俤老师的悉心指导。尤其擅长人物题材创作,善于运用不同技巧表现不同风格的人物造型,所刻人物端庄慈善。创作的人物线条圆润流畅,刀法大气,给人以纯朴祥和的艺术魅力。《皆大欢喜》获得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15年《莲花生法相》作品在如意杯大赛上获得优秀奖。2015 年获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深受广大收藏家喜爱。



(长按二维码进入福珍坊公众号可了解更多美石和名师资讯)




101 3974 1